“神秘的东方国度,古老的东方传说,千年岁月的砥砺,万病回春的神奇,共同造就了国医。”对于中医学,老外瞪大眼睛,竖起大拇指:中医三指在手腕上一搭,病情枝枝蔓蔓一清二楚;细细银针轻轻一扎,腰酸背痛无影无踪;司空见惯的茎叶花果,妙手熬出一碗本酽酽药汁,悠悠苦香中痼疾即去。中医文化历史悠久,独具特色。一碗药汤,一根银针,常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,因此,中医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医学之一。”中医能生生不息数千年,至今还能够存在并不断发展,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临床有效。中医能受到广大患者欢迎,也是因为其临床有效。
  仰五千年之华夏文明,   敬中医术之万病回春   
  ——中医缘起   中医的发展历史,从古到今经历了“形成、发展、繁荣、衰落和复兴”波澜起伏的阶段。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,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,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。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,如日本医学、韩国韩医学、朝鲜高丽医学、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。  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,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,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。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,将人体看成是气、形、神的统一体,通过“望闻问切”四诊合参的方法,探求病因、病性、病位,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、经络关节、气血津液的变化,判断邪正消长,进而得出病名,归纳出证型,以辨证论治原则,制定“汗、吐、下、和、温、清、补、消”等治法,使用中药、针灸、推拿、按摩、拔罐、气功、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,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。2018年10月1日,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。
  中药百熬香飘千里,   中医百治誉满杏林   ——治疗手段   中药   按治疗作用分为:补虚药、解表药、清热药、温里药、理气药、消食药、收涩药、祛风湿药、芳香化湿药、利水渗湿药、化痰止咳平喘药、安神药、平肝息风药、活血祛瘀药、止血药、泻下药、驱虫药、芳香开窍药。   拔火罐   拔火罐疗法是用罐状器,借火热的作用,使罐中产生负压,吸附在皮肤的穴位上,造成局部充血、瘀血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。   四诊八纲、针灸吐纳,   造福神州百姓   
  ——辩证论治   针灸   针灸按人体十四体表经脉循行常用穴位针灸,根据病情的不同和穴位的不同而选取不同的进针手法和深度及角度。十四经脉为:任脉、督脉、手太阴肺经、手少阴心经、手厥阴心包经、手阳明大肠经、手太阳小肠经、手少阳三焦经、足阳明胃经、足太阳膀胱经、足少阳胆经、足太阴脾经、足少阴肾经、足厥阴肝经。   
  四诊:望、闻、问、切   一、望诊   中医,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,所以也称汉医。中医,即相对西医而言。  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,将人体看成是气、形、神的统一体,通过“望闻问切”四诊合参的方法,探求病因、病性、病位、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、经络关节、气血津液的变化、判断邪正消长,进而得出病名,归纳出证型,以辨证论治原则,制定“汗、吐、下、和、温、清、补、消”等治法,使用中药、针灸、推拿、按摩、拔罐、气功、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。   一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的重大举措。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,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。建设文化强国,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,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是重要途径。目前,我国中医药特色优势与多元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,亟须通过中医药产业发展,促进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,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,繁荣中医药文化,振兴中国传统文化。   二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。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,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。目前,我国中医药在治未病中起主导作用、重大疾病治疗中起协同作用、疾病康复中起核心作用。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,将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要,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。   三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。我国中医药产业已取得长足发展,目前形成了一定的规模。但整个产业发展模式仍较粗放,科技创新水平较低,精深加工不够,产业链条较短,产业人才匮乏,严重影响和制约产业健康发展,迫切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果和技术方法,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。   中医文化  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,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,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,已经采用“四诊”,治疗法有砭石、针刺、汤药、艾灸、导引、布气、祝由等。自古以来就有“医道相通的说法。   中国传统医学??   中国传统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,通过望、闻、问、切四种诊察方法,把观察到的各种临床生理、病理现象作为客观指标来分析、研究、探讨和判断人体内各脏腑、经络的生理状况及病理变化,从而对疾病做出诊断,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,使人体得到康复。   观察病人形体、面色、舌体、舌苔,根据形色变化确定病位、病性,称为望诊。形体观其形体,可知五脏盛衰,轩岐早有论述。脑为元神之府,肾精生化之髓充实其中,才能神光焕发,思维敏捷。苦头往前倾,目睛内陷,是髓海不足,元神将惫现象。背为胸廓,心肺居于胸中,背曲肩随,是心肺已虚象征。腰为肾脏所在部位,不能转摇,是肾脏功能衰惫的表现。   二、闻诊  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:   1、从病人发生的各种声音,从其高低、缓急、强弱、清浊测知病性的方法。①声音高亢:是正气未虚,属于热证、实证。语声重浊:乃外感风寒,肺气不宣,肺津不布,气郁津凝,湿阻肺系会厌,声带变厚,以致声音重浊。   2、嗅气味可分为病人身体的气味和病室内的气味。①病人说话有囗臭,多属消化不良、腐臭多属体内有溃疡。②病室内有尸臭气味,多属腑脏败坏。有烂苹果气味,多属消渴病(糖尿病)危重患者。   三、问诊   问诊是询问病人及其家属,了解现有证象及其病史,为辨证提供依据的一种方法。综观四诊所获证象,大半均由问诊得来,即知此言不谬。   四、切诊   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,借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。本节仅论切脉,余未备述。切脉又称诊脉,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,借以体察脉象变化,辨别脏腑功能盛衰,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。正常脉象是寸、关、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,不浮不沉,不迟不数,从容和缓,柔和有力,流利均匀,节律一致,一息搏动四至五次,谓之平脉。脉证间的内在联系,如用一句话来概括,就是气血津液出现虚滞,五脏功能出现盛衰,才会出现不同脉证。只有弄清气血津液的生化输泄与五脏间的关系,才能将气血津液虚滞和五脏功能盛衰出现的证象与脉象联系起来,也才明白切脉能够察其五脏病变的道理所在。